【杜英專欄】有關「臺北帝大校歌」之新聞報導兩則
按:這是小弟於2014年12月3日寫就,以杜英為筆名發表的有關台北帝大的數篇文章之一,原文曾發表在台大校史館主持的「校史漫談部落格」。惜此部落格,不知何因,已無法鏈結。為饗讀者,小弟決定再於google 的Blogger重新轉貼此文。若有欲轉引該文者,請注明作者為廖述英(筆名杜英)以及該網址即可。謝謝您們的關注。 另,該文與原載略有更動。
==============================================================
==============================================================
[杜英專欄]有關「臺北帝大校歌」之新聞報導兩則
每次聽到校史館撥放臺北帝大校歌時,總覺得是在聽日本軍歌。請看一段歌詞:
[原文]
大御稜威 四海にあまねく
東亞いま 黎明きたる
學園に つどへる精銳
天皇の 詔をかしこみ
肇國の 理想を追はむ
意氣高し
青年學徒われら
[中譯]
天皇威嚴 普及四海
黎明於今 降臨東亞
學園之內 菁英群聚
遵行天皇之詔令
追求創國之理想
我們是意氣高昂的青年學子
沒錯!因為這首校歌,歌曲選定的時間是在1940(昭和15)年12月。以歷史背景觀之,此時正值七七事變之後,中日全面開戰,兩國打得僵持而慘烈的那段期間,所以日本全國,包括當時被日本統治的台灣,全然是一副軍國主義[註1]的氛圍。而我以「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大鐸]」整理該年(1940年)臺北帝大新聞報導時,赫然發現了一則「臺大學歌決る 明春發表會」的報導。[見圖一]
[圖一]「選定臺大校歌
將於明年春天舉辦發表會」,《臺灣日日新報》,1940(昭和15)年12月21日,第2版
其中,日文的「學歌」就是中文校歌之意,就像我們中文稱校長,而日本人稱「學長」一樣。依此,再循線以「臺大學歌」為關鍵字查詢,則又找到另外一則標題:「紀元節の佳日に 臺大學歌發表會」的報導。[見圖二]
[圖二]標題「將於紀元節當日 舉辦臺大校歌發表會」,《臺灣日日新報》1941(昭和16)年,2月8日,第2版
依此二則報導始知,原來臺北帝大校歌的歌詞,是校方向校內學生公開徵選(日文:募集)而來。最後校方選定由松谷哲男(醫學部學生)填詞,伊東謙(農學部助手[即助教])譜曲而成的這一首。選定的時間是,昭和15(1940)年12月,而正式發表則在次年紀元節。所謂日本紀元節,是日本軍國主義時期四大節(紀元節、四方節、天長節、明治節)之一。二戰後即廢除,其後改為日本建國紀念日,即新曆2月11日。來源乃根據《日本書紀》中神武天皇即位之日:辛酉日(西元前660年)1月1日(日本古曆)。所以歌曲內才有「追求創國之理想」一句。
也因此,這首軍國主義式校歌的正式亮相的時間是:昭和16年2月11日。而且預備在發表會當日(即紀元節),將有各學部及專門部的學生所組成的合唱團(原文:合唱隊),於臺北帝大附屬圖書館公開演唱。可惜,循線卻找不到紀元節當日發表會的報導。
聽完了以上的敘述,相信您一定對校史館所播放的這首「臺北帝國大學校歌」有了更多的認識。以下,就讓我們再聽一遍這首軍歌式的校歌吧!
[註1] 中文「軍國主義」一詞來自日文漢字「軍国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或同等於英語的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見中文維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