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帝大工學部--一個短命的學部

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為該校最後成立的學部,歷史短淺,僅持續兩年多。其創立乃是日本在臺最高統治機關:臺灣總督府於二戰末期,因應戰爭需要,為培養高級技術人員,並從事工業技術的基礎研究,而於1943年所增設。該學部下設四科: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土木工學科,並各有六個講座,故共計有24個講座。[有關臺北帝大工學部的設立,參見1947年版《國立臺灣大學概況》(後簡稱《臺大概況》),頁1-4,以及〈台北帝國大學概要〉,《鐘韻台北帝國大學五十年》(東京都:台北帝大工學部會,1993),頁19-38]



  為南進國策與軍事戰略而設的臺北帝大工學部,於籌設初期,在委任的東京帝大教授們之旋中,其計劃尚稱完整,師資講座建築、圖書與設備等皆按計劃逐步進行中。然僅招收三屆學生即隨戰敗而終止。原計劃在校園北側蓋十七楝建築物,只蓋了一楝:「共通講座北棟」(或稱「新館」,二層樓煉瓦建築,即後來的機械舊館)。而準備要運往臺灣的大批圖書與設備,也傳聞其搭載的船支於海運過程中,為美軍所擊沉,損失慘重。[有關臺北帝大工學部的創設經過,參考臺灣總督府所主辦《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時報》之相關報導,以及臺北帝大工學部同學會誌《鐘韻: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五十年》(東京:台北帝大工學部會,1993)。而有關搭載工學部設備船支在運臺途中被擊沈之說,據翁通楹教授訪談錄所載:「據說裝有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設備的三艘日本船,在開往基隆途中被美國潛水艇擊沈,另外有一部份的設備被遺留在日本大阪港口的倉庫內」。見《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院史》(後簡稱《工學院院史》),頁302]

臺大接收前的工學部新館[圖片出處:《鐘韻》,頁vi]。

台灣光復後,台大創校初期的《台大校刊》刊有「二年來工學院概況」一文,可略見工學部四科研究室之一斑:
計自接收以來,第一步為調整各系之研究室。當時四系之研究室,均混雜不分,管理困難,乃實行遷移調整,先將機械工程系自前假四號館遷集於新館,並於新館樓下新闢電機工程系之研究室。至於前假三號館,則為土木系之研究室與電機系一部份研究室。從前五號館,原為日人時代製造炸藥之所,乃加以打掃清淨,佈置教室,作為一年級學生上課之處。從前假四號館,則改為化學工程系;又假二號館一部份,為各系課室一部份,為機械系陳列室。[1]
其中所謂「新館」即前述臺灣總督府為工學部所新建之「共通講座北棟」。據稱,建築內原設有化學實驗室、材料實習室與熱工實驗室,為四科講座所共用。至光復初期,臺大機械系人數較多、所需實習課程多,且器材體積龐大,故分配為機械系獨立系館,此為「機械舊館」名之由來。[2]


[1]《臺大校刊》6(1947.12.16)45版。
[2] 工學院院史》,頁243另按1959年版《臺大概況》(頁216),當時屬於工學院的建築有三:一時稱「新館」二樓層磚瓦造)的共通講座北棟,主要是給機械系與籌備添設中的礦冶工程系後未成立)使用。二「土木及電機工程系教室‧化學工程系教室」(二層樓木造),以及三、走廊及其他(平房木造)等三棟建築。

遠在臺北帝大工學部時期,學部即曾接受日本軍方委託研發與實驗該學部本為太平洋戰爭南進政策而設立,為軍方做事理所當然,但卻因戰亂之故,相關記錄甚少。而曾任臺北帝大工學部「創設準備室幹事」、並在機械工學科教授水力學、水力機械等課程的中村康治助教授,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記錄。[1]
  他回憶道,昭和二十(1945)年二月之時機械工程科突然接到臺灣軍司令部的命令,委託他們擔任「戰力增強研究會第二委員會委員」,從此以後機械教室開始為日本陸軍秘密地做一些包括小型火箭試作、限時爆彈(日文:時限爆彈)以及四面釘(テトラ釘)等軍方委託的試作及實驗方案。
(1)火箭試作
第一個方案是火箭試作。為此,該科講座教授長岡順吉先生,為軍方設計出一種輕巧便攜的小型火箭,目的是要在應戰時破壞敵方砲塔之此小型火箭,其為直徑一英吋左右、附有四翼鐵製筒狀物。燃料為高氯酸銨炸藥(Carlit),混入木屑,製成魚卷(日文:竹輪)之物,插入鐵筒後,於後端點火。發射架則是用兩根瓦斯管製成,平行地並斜頂住火箭。試驗地點臺大空地。飛行距離約為百米。
(2)彈(日文:時限爆彈)
第二方案是試作與實驗定時爆彈。所謂「限時」非定時,而是以硝酸腐蝕信管的方式,來延緩爆彈引爆的時間方法是將硝酸放入小玻璃管(annpuru,或稱「安瓿」),裝填入信管之中。而爆彈落下之撞擊將打破小玻璃管,腐蝕與信管之間的銅板。銅板穿孔後,硝酸就與信管作用而引爆炸彈。當時因機械科教室資源匱乏,還借用理農學部化學機械教室的手搖式滾桶(手廻しロール)來調整銅板的厚度銅板厚度與穿孔的時間。而其實驗在新竹進行,從高聳的吊橋處,將試驗彈投入河面,並觀察記錄其引的時間中村助教授回憶到,在繪製有關小玻璃管及銅板設計圖時,若聞空襲警報聲響,就要帶著設計圖奔向防空用橫穴內躲閉。
(3)四面釘(テトラ釘)之投擲箱
所謂四面釘,乃以兩根鐵棒溶接、曲折後所產生的四脚錐體(tetrapod釘狀物將之裝箱並安置在飛機機腹可高空投撒在敵方飛行跑道,得以刺破敵機輪胎而工學部主要受令的是有關投擲箱之設計


[1] 以下整理自中村康治,〈戰時下の教室:機械工学科〉,五十周年記念誌編集委員會編輯,《鐘韻:台北帝國大學工學部の五十年》(東京:台北帝大工學部の會,1993)頁43-47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杜英專欄】臺北帝大總共收過多少個女學生?

【杜英專欄】臺北帝大豫科究竟在那裏?